中国地热与温泉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苏州院士|汪集旸:心系国计民生的“热一代”

发布时间:2019-10-14 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打印 作者:admin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提出“开发地热能源,向地球要热”的号召,数十年来,中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效。在“起步晚、跑得快”的背后,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苏州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今天的《苏州院士—致敬科学家》,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热一代”。 汪集旸1935年出生于苏州吴江,1949年毕业于育英中学(现震泽中学)。1952年考取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196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89年主持绘制首张《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图》,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近两年来,各地陆续发现地热井水的新闻。在这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的地热井水发现和推广的背后,总能看到一位八旬老人的身影。每一次新发现,都让他兴奋不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汪集旸说,对于热力资源,我们既有资源, 而且资源也非常好 ,同时又有需求。我们一定要把它梯级开发、 综合利用、 吃干榨尽。 上午九点,84岁的汪集旸和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泡上一杯茶,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杯子里装的味道,来自家乡。 汪集旸告诉记者,他喝的是熏豆茶,这种独特的饮品只有吴江才有这就是家乡味道。他还风趣的说:我不是假冒伪劣,我是真正的吴江人! 汪集旸,1935年出生于吴江县严墓镇,也就是今天吴江铜罗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时期,随着抗战全面爆发,他跟随父母颠沛流离,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家乡,进入现在的震泽中学读书。 汪集旸院士介绍,他的舅舅朱庭祜是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学家, 除了教书以外经常带了一帮浙大地质系的学,生 有时候就出去转一圈带了一大堆标本过来。他觉得舅舅的工作很有意思,好像可以游山玩水一样。 1952年,汪集旸在舅舅影响下,考取了刚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然而,真正学了地质才发现,现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丰满。 汪集旸院士说自己名山大川反而没去过, 在峨眉山底下走过了很多回都没有上去游玩过,去的都是深山老林没有名的那些地方。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孔彦龙回忆他们野外考察的时候,会遇见狼 、熊这样的一些不常见的野生动物 。更危险的不是这些动物 ,是泥石流 、滑坡这样的地质灾害。 汪集旸院士回忆,有一次发大水、下暴雨 ,没多久整个的基地基本上全部冲掉了。当时话都有点说不出来了,好像是捡了一条命。 1958年底,汪集旸前往莫斯科攻读副博士学位,专攻地下水资源研究。1962年回国,进入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对一名科学研究者来说,学术方向,可以说是他研究生命的基点。如果一切顺利,汪集旸或许会在地下水研究领域做出一番成就。
       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受国际石油危机和平顶山井下热害的影响,中科院组建了地热研究组,汪集旸临危受命,开始了地热学的研究。 汪集旸院士说,凉水属于水资源 ,热水就属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就属于能源领域 。从这个学术上的转变可以看出来,它实际上是跟国民经济紧紧结合一块的。 众所周知,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热能,无时无刻不在向外释放热量。无论是火山口奔腾而出的熔岩流还是温泉口热气腾腾的蒸汽,都直观而强烈地显示了大地热流。然而,我国系统的热流测试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地热研究组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摸清家底。1989年,汪集旸主持绘制全国首张《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图》。 汪集旸院士介绍,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当时为了显示我们国家地热工作 地热开发利用情况, 我们编了一张全国的温泉分布图 、地热资源分布图。从70年代初开始做 到80年代末 ,差不多总结了20年的工作。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远志说,在此基础上全国大地热流图持续的汇编, 数据越来越丰富,从原来的几百个 到现在大概两、三千个点。
       现如今,84岁高龄的汪集旸,依然奔波在教学与实验的第一线。 设备仪器在不断更新,汪集旸的研究也在与时俱进。去年8月 中国首份《地热能发展报告》发布,其中,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能资源占比达95%。对于如此丰富的资源,汪集旸的看法是因地制宜、吃干榨尽。 汪集旸院士说,现在他的第一个博士生的两位博士, 现在都是副研究员了。他幽默的说, 我这“热一代”变成“大熊猫”了。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远志说,汪院士有一种对学术执着的精神, 对数据的较真精神。就是你必须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 我们才可以谈它的科学意义。汪院士带领我们扩大了地热的应用范围, 使地热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除了做研究,汪集旸十分珍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教育工作者。如今,汪门地热已经四世同堂,培养的博士、博士后有40多人。地质工作游历半生,汪集旸始终不忘初心,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百姓受益。 汪集旸院士说,假如说真是拿92度的热水, 我能够解决多少多少平方米的地热供暖, 或者夏天的空调, 我就很高兴了。就是说把我的科研成果变成生产力了, 就是要把地球里面的能量开发出来造福人们。


收 藏      关 闭